白鸛棲沙堤,黃河落日紅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中國人都無比熟悉這首《登鸛雀樓》,那么這個“鸛雀樓”中的“鸛雀”到底是什么鳥?其實它就是東方白鸛等鸛鳥。
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鶴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認定的全球易危物種,有“鳥界國寶”、“鳥類大熊貓”之稱。受到越冬區、中途停留地和繁殖區棲息地喪失和退化的威脅,東方白鸛在全球數量近萬只,分布于東亞地區。如今,在位于渤海灣北端的中國山東東營,作為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東方白鸛在這里有了新的棲息天堂。
鳥類的國際機場——世界上最年輕的濕地
黃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當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在黃河入??谔幊练e成陸地,世界上最年輕的濕地由此誕生。然而,黃河三角洲曾面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為了保護黃河濕地、促進生物多樣性發展,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建立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黃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
獨特的生態環境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黃河口成為鳥類的天堂。在世界9條鳥類遷徙路線中,黃河口橫跨東亞--澳大利西亞和環西太平洋2條,是候鳥重要的遷徙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 這里有鳥類數量600萬只,種類37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26種,二級65種,占中國重點保護鳥類的24%。世界上有15種鶴,亞洲有9種鶴,自然保護區內有7種,是世界上鶴類種類最為豐富的地區。保護區內東方白鸛繁殖種群近200對,是中國最大的繁殖地,被評為“中國東方白鸛之鄉”;黑嘴鷗繁殖種群超過1萬只,是世界三大黑嘴鷗繁殖之一,也被評為“中國黑嘴鷗之鄉”。

全球9條候鳥遷徙路線
生態好不好,鳥兒最知道
據了解,歷史上黃河三角洲地區并非東方白鸛繁殖地,該地區也并未發現其繁殖記錄。自從2003年在保護區內發現東方白鸛繁殖以來,保護區內的東方白鸛繁殖數量逐年增加。作為一種大型鳥類,東方白鸛將巢建于高大的樹頂枝杈上,但東營市為退海之地,土壤鹽漬化程度高,此區域缺乏高大樹木,東方白鸛選擇電力設施筑巢繁殖,帶來安全隱患。為此,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根據東方白鸛繁殖習性,專門搭建了眾多人工巢架,幫助東方白鸛遷徙時在這里更好的繁衍生息。
一只在人工巢的東方白鸛和鳥蛋(視頻來源: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俗話說:“生態好不好,鳥兒最知道”,東方白鶴選擇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小家”,也證明了保護區的生態保護取得了成果,鳥類才愿意“留下來”。
事實上,除了優越的自然環境、工作人員的精心呵護外,科技在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和科研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用數字技術守護鳥類精靈
近幾年,保護區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遙感、雷達、無人機等信息技術,建設了“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
在保護區內的生態監測中心內,大屏幕上顯示著各種各樣的數據,這是華為TECH4ALL數字包容團隊為保護區打造的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試點?;诒Wo區已有的終端采集設備及部分新增設備,以及當地運營商建設的覆蓋良好的5G網絡,開展數據采集和數據傳輸,數據通過5G回傳到云端,AI將實時識別標注的結果呈現在監測平臺上,同時開展各類數據分析,助力保護區進行物種智能識別、數據統計、智慧分析、實時監控,有效地提升了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及智能決策效率,為科研、監測、保護等方面提供了創新的思路和方法。

生物多樣性監測平臺(圖片來源: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測中心)
從該監測平臺上線到2023年6月,已識別視頻26,000余段,訓練圖片38,000余張,AI受訓物種有47個。
-
26,000余段
識別視頻
-
38,000余張
訓練圖片
-
47種
AI物種識別訓練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面積廣闊、鳥類數量龐大且移動迅捷,在引入科技手段進行生物多樣性監測以前,工作人員需要深入保護區內進行蹲守、觀測、記錄。如今,保護區工作人員只需要觀測監測大屏就可以實時監測保護區內生物并進行統計,既減輕了工作人員的時間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也避免了歷史影像資源的浪費。隨著平臺受訓的物種越來越多、捕捉和累積的素材越來越豐富,AI識別的準確率也不斷提升。目前,已可識別運動、飛翔中的物種,也能對鳥類做群體識別。目前,對于受訓過的旗艦物種、大型鳥類的識別準確率已經達到90%以上。
覓食的東方白鸛(視頻來源: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鳥類的遷徙跨越國界,將不同的地區、社會鏈接在一起,構成了人與自然的命運共同體,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珍稀物種,為鳥類生存創造更好的生態,是人類社會共同的責任。而科技的發展,正在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數字化的創新解決方案。有了數字技術的加持,人類可以在遠離鳥類棲息地的監控大屏上實現對物種全天候的實時監測,在不打擾它們生活的前提下進行智慧化物種保護。